产品中心

首页 > 产品中心

专家观点|如何建好用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发布时间:2024-02-17 19:11:46 来源:贝博官方对接 作者:贝博狼堡亚太官方合作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指出,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等4类主体功能区。其中,文旅融合区的建设是指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因此,某种意义上,国家文化公园是突破一些文旅融合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发展障碍的重要载体,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更大的可探索空间。

  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建设其实是基于国家精神、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创造,是与国家(自然)公园并进的模式创新,但在发展建设中也面临着跟国家公园不同的特点,需要在很多问题上突破创新。

  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形态不是传统的块状区域模式,而线性空间结构下的管理,需要解决大跨度和大协同之间的抵牾,需要关键节点的增长极带动和示范模块的创新突破。

  尽管中央已经明确,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要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但是带状国家文化公园因为涉及范围广、协调难度大,对于尽快树立清晰的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建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

  从实际操作上看,国家文化公园里现存机构、开发项目和业务单元的分散给整合带来不少困难。分级分段负责的模式虽然可调动各地积极性,但同时也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往往导致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效能无法发挥,明晰的市场认知形象无法建立。

  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都是“回到来处”,只不过前者是回到自然,突出保护、游憩,重在自然之美,是块状发展空间的保留;后者是回到历史,突出传播意义,重在人文之美,是线性发展空间的重构。从发展的视角看,如何根据文化的区域代表性,构建更容易管理的块状国家文化公园需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只有块状国家文化公园和线性国家文化公园相结合,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才能既有利于实质性的行政管理,又真正有助于在我国多文化背景下构建多元一体的国家认知基础上的国家认同。

  第一,用现代的时间模式去浏览过去的空间意义,在时空错位中增加了体验设计和产品开发的难度。大量的历史文物、文化记忆如何转化为在地体验的热情是历史留给现在的难题。大众旅游快进快出的时间模式很难真正进入到遥远过去的空间中找寻到历史情境下的意义。现在人们沿着大运河旅行游览可以一日千里,而当时装满漕粮的船只通过大运河从苏杭到北京需要走两三个月。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上的反差,“在他们的灵魂里,我们无法找寻到他们所见的痕迹”才成为人们对远行归来的游客常用的评价。

  第二,在“线”场的体验转化成在“现”场的消费还有待检验。国家宝藏也好,唐宫夜宴也好,这些文化领域的创新频频出圈。它们都是讲文化故事的高手,都是展示方式的创新,也都是在“线”场的难忘体验。只有找到了从文化的线上展示到旅游的线验、从出圈的宣传单到出色的成绩单有效转化的路径,通过视频中的美轮美奂真正吸引人们身临其境进行眼见为实的旅游消费,做到在地的传播,快乐中要有深刻,在线的传播,深刻中要有快乐,文旅融合的目标才算基本完成,国家文化公园的文章才算做到位。

  第三,越是古代遗址等文明遗存,越是遥远历史的文化故事,越是考验转化创新解说能力。比如,除了运输南方粮食北上之外,历史上的大运河还跟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甚至1842年英军就是通过切断京杭大运河来入侵清朝的;比如隋唐时期,扬州到洛阳800公里的水上行程却可能受水位等因素影响而航行9~10个月,甚至慢于步行;因为漕运艰辛,所以明嘉靖年间曾明文规定每条漕船可携带两成货物在沿途贩卖,从而造就了运河两岸的商业繁荣。只有通过对类似资料地深入挖掘、整理、连接,才能真正给人们一个文化运河的完整形象。

  作为线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具有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潜力。要跳出模仿和跟随的老路,因地制宜地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将大运河打造成一个持续创新、持续引领的目的地。

  大运河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像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样去追求客源结构的世界性,而是要着力于业态创新、形象传播、服务品质、管理能力及其信号机制的世界性。持续的业态创新、有效的形象传播、稳定的服务品质、现代的管理能力、科技的信号机制才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也是让大运河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发挥世界级文化和旅游影响力的前提。

  传统的发展思路就是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的文化景观吸引人们来观赏,从而形成门票经济模式。对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而言,一定要从这种资源本位的思维中跳出来,转向业态本位的思维。要清醒地认识到,观赏只是文化景观价值挖掘的一种方式。在深入发展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这些文化景观所形成的文化空间的价值,以及在这些文化空间中植入相应业态后对人们形成的强大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看,建好用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在于不断发现可以植入到文化公园空间之中的“玩法”,不断吸引那些能够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玩家”,让这些善于发现新玩法的“玩家”带着“大家”“玩转”大运河,这样才能真正让大运河的文化走向大众,运河文化的传承弘扬才有更扎实的社会基础。因此,要积极引入和聚集文化旅游、休闲消费领域的各类“头号玩家”,重视旅游内容生产商和旅游配套服务商之间的联动,以拓展同一资源、同一目的地的多样化玩法,丰富消费内容,衍生多元消费,促进多层次发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融合创新的重要方向是让业态成为前景、让资源成为环境、让环境成为背景,在其景观空间中做好“填空题”、布好新业态,推动“流量”向“留量”转化,要用好环境性价值,配套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系列产品,获得赋能,增加收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深化文旅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三者之间的融合,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推动轻量化投资的业态、低设施依赖的项目的发展,让体育运动、户外活动项目嵌入到每个可适配的休闲体验空间。

  对于市场来说,社媒就是客源,社媒就是生命线。只有充分利用好社媒资源,才能完成旅游发展“叙事”模式变革。要深入研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传播和旅游发展的“叙事”模式,用好数字化手段、平台,探索文旅叙事的新渠道,创新文旅叙事的新方法,注意从个体性叙事、平民化叙事的角度切入,从共创式叙事、游戏化叙事的角度深入。从解说上看,则要从解说队伍(如导游)、解说技术(如数字)、解说媒介(如游戏)、解说氛围(如沉浸)、解说方式(如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等方面发动一场解说系统,突出寓教于乐,让人们在“有意思”中感受到“有意义”,让人们在“好玩”中“玩好”。

  要促进公共环境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之间的融合发展。倡导“最优美的风景,最优雅的文化”的理念,在风景里开辟富有设计感艺术感的阅读空间,让优雅的阅读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让统一品牌的阅读空间嵌入到大运河沿线公共空间和绿地空间,从而打造大运河沿线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对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所拥有的文物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之后,要完成这些数字资源的权属规范,明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促进文物文化资源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破除垄断独占,用社会力量、市场方式,做好做强做大,提升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效能,丰富现代文化产业业态,壮大现代文化产业规模。

  要全面梳理大运河文化资源,突出沿线城市的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加强大运河等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展示大运河文化价值和魅力,注重丰富业态、创新产品、提高品质、优化体验、衍生发展,协同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有概念、有实体、有边界、有政策、有突破、有成效、有示范”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示范区。尤其是要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扎实做好“运河+”的文章、深入推进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标准、标识、活动、赛事、品牌、解说等方面加强系统谋划和协作推进。要处理好运河的形与体、河与岸、航道与城镇、物化与非物化、运河文化与文化运河之间的关系,以运河文化为核心,区域联动发展为手段,共建运河文化带,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传递大运河文化声音,构建大运河文化标识,创新大运河文化业态,丰富大运河旅游产品,提升大运河赛事组织,优化大运河体验模式。

  要注重运河游船的品牌化建设以及沿线文化多元创新呈现。游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或游览方式,更应该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加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和科学化管理力度,突出服务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积极推动运河游船沿线文化挖掘、旅游演艺与夜间消费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运河游船与其他旅游休闲业态的组合创新,做强做优做亮“运河游船”水上旅游产品品牌。比如,从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角度来打造运河,将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创编并通过夜间演艺、夜景光影设计等方式呈现出来,站在游船的视角,徜徉运河,一夜千年;比如,将游船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消费空间,填入主题化、品质化的消费业态,提升吸引力,创新“游船+餐厅”(“运河上的米其林”)、“游船+社交”(“运河上的雅集”“运河上的时尚生活”)等多元模式。

  要精心打造运河水岸休闲带旅游带。把运河水上文章和滨岸文章做到位,通过绿化系统(环境)、公共系统(空间)、慢行系统(连接)、业态系统(消费)等来整体打造。可借鉴塞纳河沙滩经验,联合打造运河沙滩节。

  要对标先进案例,因地制宜学经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基本都围绕城市河流做足休闲旅游文章。塞纳河畔的沙滩,从2002年开始,每年七八月份政府都会从法国南部调用5000吨细沙,铺设在从卢浮宫码头到亨利四世码头的塞纳河畔,从而制造出一条连绵超过3里的“巴黎沙滩”,每年吸引400万人次光顾这条人工沙滩,显著增强了塞纳河的活力。要不断提高沿途地区旅游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大运河廊道空间,着力打造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赛事长廊,与大运河沿线省市联合推动“运河文化之都”评选。

  “运河+”文章要做深做实做强,业态要做新做优做长,从而形成有效品牌,重塑公众认知,打造价值标签。千年的运河、时尚的消费。运河不仅是文化的运河,更是活动的运河、赛事的运河、娱乐的运河、儿童的运河。正如段义孚转引弗兰西斯培根的观点指出,“为了避免幽闭恐惧症,人类也许需要将整个宇宙当成游乐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用“游乐场”的思维,通过丰富内容、组合要素、凸显主题,做出品牌。

  要做好点线面的文章,全线全流域与重要节点重要区域结合发展。在面上,要围绕区域发展有基础的那些头部景区、度假区和目的地继续深化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在线上,要围绕主要河段和关键文化遗产点,探索培育具有国民广泛参与性、具有国际较高知名度的线性赛事,对已有的赛事要进行评估,遴选有提升空间的进行重点提升。在点上,一方面要注重邻近文物遗产等之间的空间关联,改善交通,形成有主题、有品牌、有连接的遗产线路,能独立运行最好,不能独立运行的话,就要嵌入到目的地其他产品组合中,或者用微旅行开发模式推进其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为这些星星点点分布的文化遗产提供一个集中面向大众的平台和机制。

  作者:厉新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蔡淑玉,殷婷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贝博官方 上一篇:顶流“尔滨”带火它的烤肉搭子了吗? 下一篇:无期迷途蚀骨鸟怎么样
备案号:鲁ICP备14004237号-31  版权所有(C)贝博官方对接_贝博狼堡亚太官方合作    技术支持:贝博官方